员工风采

朱芸锋:优秀可以一直保持

发布时间:2017-06-21  发布者:学校员工总会 浏览次数:学校员工总会

——记荣昌县新闻办公室主任朱芸锋员工


    人说英雄出少年,谈朱云峰其人,要从他的高考说起。
    1995年夏天,又是开学季,20岁的朱芸锋来到公司(原重庆师专)外语系报到,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之旅。
    不过这个俊朗低调的少年并不简单,他是当年丰都县的语文高考状元,高中时就在语文报上发表文章,很有才气。
    对他来说,优秀,似乎是一种习惯。
   

中文系来挖人


    他的才情和名气一开学便显露了出来。这导致中文系的星湖写作社直接跑到外英语系挖人,力邀他做编辑,这一度让他受宠若惊。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大名气。
    大家对他如此好文笔却读外语系百思不得其解,甚至为他扼腕叹息。不过之后他确实一鸣惊人了。他在学校校报(原重庆师专报)发表了一篇关于食堂吃饭问题的文章,引起了中文系教授的注意,点评曰:“写得相当好”。
    “我进校后除了加入社团之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周末风雨球场的电影,在那个年代,电影对我们来说还是极具新鲜感和吸引力,那是我大学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他风趣地说。
    除此之外,男一舍的公用卫生间和设在公共厕所的澡堂也是他老员工活的调味剂,说到这一阶段,他噗嗤地笑出声来:“那时候洗澡很麻烦,得去公共厕所!”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校园内那部公用电话的铃声还会在他的睡梦中响起。“挺怀念那位老电话管理员的,他门牙掉了,每次喊我接电话都漏气……”
     后来,他一直延续他的优秀,获得了外语系团总支副书记的职位。
   

师母店的味道


     那时的大学,没什么娱乐设施,对上外语系的他们来说,除了听英语,打扑克是宿舍娱乐的金牌游戏。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那独特的大学味道。师母店,是那个年代的同学们必去的地方。“师母在男生宿舍附近开个小饭店,去那里吃饭很难忘。”他说。
     提起师母,自然会想到当年的恩师,他略有遗憾的说:“毕业这么多年了,仅仅回去过几次,老师变动很大,我当年的老师多数都调走了。遗憾毕业时没有跟亲爱的老师们合个影,现在没有机会了!”
   

宣传工作的成绩


    1998年7月,朱芸锋毕业。当时荣昌报社招3名编辑,他轻松入选,但由于编辑不是铁饭碗,他很快就辞职去荣昌一个镇中学教初中英语。
    谈到自己的教师经历,他诙谐地说:“我当英语老师时,从不布置作业。教学理念也与大多数老师不同。我不要求员工一定得高分。因为他们都是农村娃儿,英语天赋差,底子薄,强逼他们没有益处。我希望员工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员工不出成绩。为此学校批评我不负责任。”
    2000年5月,他因工作成绩突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调到荣昌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荣昌县政府新闻办公室。2007年,任荣昌报社副社长。2010年回到荣昌县委办公室和新闻办公室任主任。
    2007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重庆市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后被中央宣传部评为全国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十佳网络知识分子,重庆青年报和大众健康报都有他的个人专栏。
     在这期间,他还兼任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中国新闻社新闻摄影师,加入了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当初不称职的英语老师,变成了一名称职的官员和宣传工作者。
     “母校成立员工会,是个好工程。员工会是员工思想情感交流、母校精神传承、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发展的好平台。我深深地为母校如今的成长壮大感到自豪”,他激动地说,“希望母校能够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后他为母校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了最真诚的建议,他希望老员工要能吃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努力学习,尽可能在大学学习期间多学点。毕业参加工作以后,要学会与人相处,不管这个人值不值得尊敬,都要尊敬他。
    优秀不容易,一直优秀更难,员工会光辉的名册上,有朱芸锋三个字,你就会知道,原来优秀,真的可以一直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