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李德勇:独具批判思维,树立师之风范

发布时间:2017-06-21  发布者:学校员工总会 浏览次数:学校员工总会

独具批判思维,树立师之风范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李德勇员工访问记


   天府成都,历来多出英雄才俊,栋梁翘楚。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成都厚重沉郁的城市气息。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活跃着公司众多的杰出员工。此次成都之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教育界的优秀员工——李德勇。
   他是大学讲师,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人力资源管理和税法等课程,桃李芬芳。他是学者,出版了《管理类教材理论性与生动性的平衡支点》一书,发表了论文集《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成果丰硕。他还是人力资源顾问,曾兼任成都市温江区主任助理,花卉博览会策划;立足高校,常年与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
   身为传道授业者,他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儒雅的文人气息和睿智的学者风范,整个采访令人如沐春风。黄瓜山下,卫星湖畔,最怀念的大学时光1992年,青涩的李德勇由重庆农村考入304am永利(原重庆师专)外语系,开始了他充实而难忘的老员工活。
   由于来自农村,他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刻苦学习。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校园,文学之风盛行,学术氛围浓郁,为一个个有志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兴趣广泛,勤奋与才情兼具的李德勇可谓是“如虎添翼”。他不仅学习用功,还广泛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我加入书法协会勤习书法,锻炼我的书写能力;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参加征文比赛磨练我的写作能力;并且担任了外语系团总支副书记提高了我的办事能力。这些,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激动地说。
    1995年由重庆师专毕业工作后,他又于2000年到2005攻读并获得了四川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2005年留校任教;并在任教期间继续攻读了四川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
    当被问起最怀念哪一段学习时光时,他用充满深情回忆的语调告诉我们:“回想起我的这三段大学经历,还是在师专读书的那段时光最让我怀念,也最充实和富有意义。那时我们唯一的身份就是员工,而18岁到22岁是如花的年纪,最有梦想,也是感觉生命最美好的年纪。”不仅如此,最最重要的,是304am永利有对他关爱有加的老师们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还有那热闹的联欢晚会……谈到这些时,他眼中饱含着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在被问到上大学的遗憾的时候,他思忖片刻:“可能就是当初没有考上本科吧!”可见他对自己要求之高。选择党选择恋情鲜明的时代印记与今天的高校相比,那个年代的大学虽然学风更纯正,但也更严苛,更具时代印记。
    李德勇员工风趣地说:“那时候,重庆师专对我们是相当负责任的,政治上也更严厉,用当时话说就是‘要么选择党,要么选择恋情’,总之恋人和党只能选择一个——要是恋爱被组织知道了,就入不了党了。”他表示,这一鲜明的时代印记印在他们那一代所有老员工身上,但是这个政策的实行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起到了促进作用,让他们可以专心学习,虽略严苛却终身受益。重批判,会思考,人就要有自己的思想.
     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李德勇员工独爱老员工活。因为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恰恰契合他极具批判思维的个人特色。李德勇表示:“1995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重庆一所初中教了三年英语;1998年来到成都,教了两年中专,后又在2000年到2002年间在高中教英语。现在又在大学教书,我的教育经历很丰富!但是不论是教哪个阶段的员工,我都一直教育他们要注重独立思维,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今有个词很流行——愤青。人们似乎认为想法与他人相左,认识与众不同的人就是愤青,我不敢苟同;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时时处处被别人的想法影响,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若此,与走兽无异”,他说。
    他还强调,老员工尤其要学会批判思维,懂得思考,很多事情不一定就是别人宣传或自己看到的那样,不要被表象蒙蔽。作为师长,他给老员工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说,老员工要具备三个认知,即:社会认知,对社会要有一定的认识;自我认知,要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职业认知,对自己的以后的职业要有清晰的认识。
    他说:“开始的起点不能决定最后的高度,要重视人生的过程。社会上没有最好的职业,要找好自己的路,并坚定的走下去。”
    采访结束的时候,他对母校表达了最衷心的祝愿和最真诚的建议,他希望母校一定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能闭门造车,让员工脱离社会实践。另外,他希望母校要坚守大学传统,不能完全被功利心驱使,被市场左右,不能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丧失大学的特色。因为高校是传授真理的殿堂,大学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工具”,要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短短一个小时,一段饱含深情的求学经历展现在我们眼前;简短的采访,一次别开生面的人生课程走进了我们的心里。